作品包括:
Word版说明书1份,184页,约100000字
CAD版本图纸,共5张
摘 要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为城郊煤矿1.5Mt/a新井设计,共分10章:
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2.井田境界和储量;
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井田开拓;
5.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6.采煤方法;
7.井下运输;
8.矿井提升;
9.矿井通风与安全;
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城郊煤矿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境内,井田中心距东城区8km。井田南北长6872m,东西宽6257m,总面积为41km2。主采煤层一层,即二2煤层,平均倾角5~9°,厚约3.0 m。井田工业储量为178.33Mt,可采储量131.54Mt,矿井服务年限为62.6a。井田地质条件简单。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100m3/h,最大涌水量为1917m3/h。煤质牌号为无烟煤;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0.5m3/min,属低瓦斯矿井;煤层无自燃发火倾向,煤层无爆炸危险。
矿井采用立井两水平开拓,前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后期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一矿一面,采煤方法为一次采全高综采采煤法。煤炭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1.5 t矿车。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每天净提升时间16h。矿井工作制度为:“三八”制,两班生产,一班检修。
专题部分题目是《浅谈矿井防突水技术》
目 录
一般部分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1.1矿区概述 1
1.1.1 矿区地理位置与交通 1
1.1.2地形、地貌 2
1.1.3气候及地震 2
1.1.4水文情况 2
1.1.5矿区经济概况 2
1.1.6水源及电源 2
1.2井田地质特征 2
1.2.1井田地层特征 2
1.2.2井田地质构造 3
1.2.3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5
1.3煤层特征 6
1.3.1煤层特征 6
1.3.2煤质 6
1.3.3其它地质条件 8
2 井田境界与储量 9
2.1井田境界 9
2.2矿井工业储量 9
2.2.1井田勘探类型、钻孔及勘探情况 9
2.2.2储量计算依据 10
2.2.3矿井地质储量计算 10
2.2.4矿井工业储量计算 12
2.2.5矿井设计资源储量计算 13
2.2.6矿井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13
2.2.7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的计算 16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
3.1矿井工作制度 17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
3.2.1矿井设计规模的大小及服务年限确定依据 17
3.2.2初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8
3.2.3矿井服务年限: 18
3.2.4井型校核 19
4 井田开拓 21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及原则 21
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 21
4.1.2 工业广场的位置、形状和面积 24
4.1.3开采水平的划分、位置和标高 24
4.1.4主要开拓巷道及车场 25
4.1.5井田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25
4.2矿井基本巷道 32
4.2.1井筒 32
4.2.2井底车场 37
4.2.3井底车场各种硐室的布置 39
4.2.4主要开拓巷道的断面特征 41
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46
5.1煤层地质特征 46
5.1.1采区位置 46
5.1.2采区煤层特征 46
5.1.3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 46
5.1.4水文地质 47
5.1.5地质构造 47
5.1.6地表情况 47
5.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47
5.2.1首采区的位置选择及准备方式的确定 47
5.2.2采区巷道布置 48
5.2.3采区生产系统 51
5.2.4采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51
5.2.5采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53
5.2.6采区内主要准备巷道断面图 55
5.3采区车场选型设计 56
5.3.1采区上部车场选型 56
5.3.2采区中部车场选型 57
5.3.3采区下部车场选型 57
5.4采区主要硐室 58
5.4.1采区煤仓 58
5.4.2采区绞车房 58
5.4.3采区变电所 58
6 采煤方法 59
6.1采煤工艺方式 59
6.1.1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59
6.1.2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59
6.1.3回采工作面参数 60
6.1.4综采工作面的设备选型及配套 60
6.1.5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66
6.1.6 工作面端头、超前支护 69
6.1.7工作面设备布置 71
6.1.8采煤工艺 71
6.1.9循环图表、劳动组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2
6.1.10 回采工作面吨煤成本 75
6.2回采巷道布置 78
6.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78
6.2.2回采巷道的支护 78
7 井下运输 81
7.1概述 81
7.1.1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 81
7.1.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 81
7.1.3矿井运输系统 81
7.2采区运输设备选择 82
7.2.1设备选型原则: 82
7.2.2采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83
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87
7.3.1胶带大巷设备选择 87
7.3.2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87
8 矿井提升 90
8.1矿井提升概述 90
8.2主副井提升 90
8.2.1主井提升箕斗的选型 90
8.2.2副井提升设备选型 92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94
9.1矿井概况 94
9.2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94
9.2.1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94
9.2.2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95
9.2.3矿井主扇工作方式选择 96
9.2.4采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96
9.2.6矿井达产后,确定矿井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的开采位置 98
9.2 .7 确定矿井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的矿井用风地点 99
9.2 .8 矿井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的通风路线、网路图和立体图 99
9.3风量计算及分配 104
9.3.1工作面风量计算 104
9.3.2回采工作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104
9.3.3备用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106
9.3.4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106
9.3.5硐室需风量 107
9.3.6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108
9.3.7矿井总风量 108
9.3.8风量分配和风速验算 109
9.4矿井阻力计算 110
9.4.1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110
9.4.2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110
9.4.3矿井通风总阻力 112
9.4.4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 112
9.5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113
9.5.1选择主扇 113
9.5.2电动机选型 117
9.6井下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措施 117
9.6.1瓦斯管理技术措施 117
9.6.2煤尘的防治技术措施 118
9.6.3井下防灭火的技术措施 119
9.6.4预防井下水灾的技术措施 119
10 设计矿井基础技术经济指标 121
参考文献 122
专题部分 123
浅谈矿井防突水技术 124
1矿井水害的类型 124
1.1地表水害 124
1.2老空水水害 124
1.3孔隙水水害 124
1.4裂隙水水害 125
1.5灰岩岩溶水水害 125
2矿井突水的预兆 125
3矿井突水的主要原因 125
3.1煤矿的地质条件 125
3.2工作人员的意识水平不高 125
3.3防治水工程投资力度不够 126
4影响底板突水的因素 126
4.1矿压 126
4.2断裂 126
4.3底板隔水层 127
4.4含水层 127
4.5开采活动 127
5底板突水理论 127
5.1底板相对隔水层 127
5.2突水系数 128
5.3.下“三带”理论 129
5.4原位张裂与零位破坏理论 130
5.5.板模型理论 130
5.6.“强渗通道”说 131
5.7.“岩水应力关系”说 131
5.8.关键层理论 131
5.9.“下四带”理论 132
6矿井突水的预测 132
6.1电法突水探测 133
6.2红外突水探测 134
6.3同位素突水探测 134
6.4物探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突水探测 135
7 城郊煤矿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135
7.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135
7.2.1建井期间矿井的突水情况 141
7.2.2对东11201轨道顺槽突水原因分析 143
8井田充水因素的分析 144
8.1地表水体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144
8.2新生界含水组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144
8.3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144
8.4太原组上段灰岩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145
8.5断层破碎带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145
9矿井涌水量的计算 145
9.1巷道系统涌水量 145
9.1.1计算水平及范围 145
9.1.2计算方法 145
9.1.3计算参数的选择 146
9.1.4计算结果及评述 146
10矿井涌水的防治 146
10.1矿区太灰含水层富水性分析 146
10.1.1水文地质条件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146
10.1.2纵向富水性的分析 146
10.1.3太灰含水层强径流带的分布 147
10.1.4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147
10.1.5太灰含水层的补给情况分析 147
10.1.6太灰含水层的可疏降性分析 147
11永城矿区奥灰含水层的富水性分析 147
11.1富水性分析 147
11.2奥灰水的水化学成分及地下水的动态分析 147
11.3断层富水性、导水性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148
1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 148
12.1带压开采及主要充水因素分析 148
12.1.1带压开采 148
12.1.2 带压开采充水因素 148
12.1.3 二2煤底板隔水层隔水性能 149
12.1.4 城郊煤矿的水文地质类型及防治水的指导方针 150
12.1.5 开采需要做的水文地质工作 150
12.1.6 断层防水煤柱的合理留设 150
12.1.7 矿井扩排工程 151
13工作面防突水措施 151
14矿井排水现状 153
15矿井防治水难易程度评价 154
翻译部分 156
英文原文 157
Shearer coal dust control measures to improve 157
1 Foreword 157
2 Shearer structural improvements 158
2.1 Shearer pick the classification 158
2.2 measures to reduce the dust 158
2.3 speed traction control Shearer 159
3 ways to improve Shearer spray nozzle 159
3.1 increase before the water pressure 159
3.2 spray form of improvement 159
4 Other measures 160
1 前言 162
2 采煤机结构的改进 162
2.1采煤机截齿的分类 162
2.2减少粉尘产生的措施 163
2.3控制采煤机的牵引速度 163
3 改进采煤机的喷雾方式 163
3.1加大喷嘴前的水压 163
3.2喷雾方式的改进 164
4 其它措施 164
致 谢 166
温馨提示:
1、题目前面的备注【字母数字编号】为本站整理分类的编号,与课题内容无关,请选题时忽视;
2、若题目上备注三维,则表示文件里包含三维源文件,由于三维组成零件数量较多,为保证预览截图的简洁性,本站将三维文件夹进行了打包。三维及CAD预览截图,均为本站电脑打开软件进行截图的,保证能够打开,下载原件超高清,下载后解压即可;
3、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图纸软件为AutoCAD,PROE,UG,SolidWorks,CATIA等;
4、本站所有图文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参考,不作为任何商用或其他用途;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不包修改,不支持退换,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