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龙图网在线图文分享平台-CAD图纸,设计说明书,工业设计3D模型,三维软件下载!   客服QQ:2363701252
热搜:

工艺夹具 模具设计 数控编程 土木工程 3D模型

T269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小康三矿1.8Mta新井设计 下载积分:50 资料编号: T269

1.打开支付宝或者微信扫描二维码。
2.填写金额:50 
3.添加备注,填写资料编号:
资料编号: T269
4.支付成功后,请发资料编号到邮箱:jxsj168@qq.com
会有专人在15分钟内把资料发到您邮箱
备注:如果付款忘记填写资料编号,则发邮件时附带您的交易明细截图即可。
请耐心等待,如超过30分钟还没收到,请联系客服QQ:2363701252
点击分享:

作品描述

作品包括:

Word版说明书1份,108页,约60000字

CAD版本图纸,共5张


摘  要


本说明书为小康三矿1.8Mt/a新井设计说明书,在所收集地质资料的前提下,由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并合理运用平时及课堂上积累的知识,查找有关资料,力求设计出一个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矿井。通过对地质资料的深入研究,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和我国现在所能达到的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初步确定采用立井开拓。

本设计说明书从矿井的开拓、开采、运输、通风、提升及工作面的采煤方法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比较,论述了本设计的合理性,完成了毕业设计要求的全部内容。同时说明书中要求图文并茂,使设计的内容更容易被理解、接受。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大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由于设计时间和本人能力有限,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关键词:立井开拓; 采煤方法; 矿井通风; 经济指标

 目  录


一般部分

1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1

1.1 概述 1

1.1.1 井田位置及范围 1

1.1.2 自然地理 1

1.1.3 交通概况 1

1.2 井田地质特征 2

1.2.1 地层 2

1.2.2 含煤概况 4

1.2.3 水文地质 4

1.3 煤层及煤质特征 4

1.3.1 井田内煤层 4

1.3.2 煤质 5

1.3.3 煤层的含瓦斯性、自燃性、爆炸性 5

2 井田境界及储量 6

2.1 井田境界 6

2.1.1 井田范围 6

2.1.2 边界煤柱留设 6

2.1.3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留设 6

2.1.4 边界的合理性 6

2.2 井田的储量 7

2.2.1 井田储量的计算原则 7

2.2.2 矿井工业储量 7

2.2.3 矿井煤柱损失 8

2.2.4 矿井的设计储量 8

2.2.5 矿井的设计可采储量 9

3 矿井的年产量、服务年限及一般工作制度 10

3.1 矿井工作制度 10

3.2 矿井的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10

3.2.1 矿井的年产量 10

3.2.2 矿井的服务年限 10

3.1.3 矿井产量变化的可能性 11

4 井田开拓 12

4.1 开采水平的设计 12

4.1.1 开采水平的划分 12

4.1.2 设计水平储量及服务年限 13

4.1.3 设计水平的巷道布置 13

4.1.4 大巷的位置、数目、用途和规格 13

4.1.5方案比较 13

4.2井筒形式、位置和数目的确定 18

4.2.1 井筒形式的确定 18

4.2.2 井筒位置及数目的确定 19

4.2.3 井底车场 22

5 带区巷道布置 26

5.1 设计带区的地质概况及煤层特征 26

5.1.1 带区概况 26

5.1.2 煤层特征 26

5.2带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26

5.2.1 带区形式及尺寸的确定 26

5.2.2生产系统 26

5.2.3 确定带区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26

5.2.4 带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7

5.2.5 带区回采率 27

5.3.1 带区分带的划分 27

5.3.2 分带斜巷的布置方式 28

6 采煤方法 30

6.1采煤工艺方式 30

6.1.1 煤层地质特征 30

6.1.2 采煤方法 30

6.1.3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30

6.2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30

6.2.1 配套设备选型 31

6.2.2工作面回采工艺 34

6.3回采巷道布置 37

7 井下运输 37

7.1概述 38

7.1.1运煤系统 38

7.1.2运料系统 38

7.1.3行人系统 38

7.2带区运输设备选型 38

7.2.1工作面运煤设备的选型 38

7.2.2运输设备的能力验算 40

7.2.3带区辅助运输设备的选型与设计 40

7.3大巷运输设备选型 41

8 矿井提升 42

8.1概述 43

8.2主副井提升选型 43

8.2.1主井提升 43

8.2.2副井设备选型 43

9 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 44

9.1 概述 45

9.2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45

9.2.1工作面通风方式 45

9.3 总风量的计算及风流分配 46

9.3.1 矿井总进风量 46

9.3.2 回采工作面所需风量 46

9.3.3 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 47

9.3.4 独立硐室所需风量 48

9.3.5 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48

9.3.6 矿井总风量 49

9.3.7 风量的分配 49

9.4 矿井总风压及等积孔的计算 49

9.4.1 矿井通风阻力 49

9.4.3 计算等积孔 51

9.5 通风设备的选择 51

9.5.1 矿井主要扇风机选型计算 52

9.5.2 电动机选型计算 53

9.6 灾害防治综述 54

9.6.1 井底火灾及煤层自然发火的防治措施 54

9.6.2 预防煤尘爆炸措施 54

9.6.3 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54

9.6.4 避灾路线 55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56

结论 57

参考文献 58

专题部分

浅析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59

1  绪论 60

1.1  问题的提出 60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60

1.2.1  国外研究现状 60

1.2.2  国内研究现状 61

1.3  软岩性质及其工程分类 62

1.3.1  软岩性质 62

1.3.2  软岩工程分类 62

1.4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 64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路线 65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65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66

2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67

2.1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67

2.2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形态: 68

2.3  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69

2.3.1  客观因素 69

2.3.2  主观因素 70

2.4  本章小结 71

3  锚注支护结构弹塑性分析 72

3.1  分析计算模型 72

3.2  锚注支护结构弹塑性力学分析 74

3.2.1  基本假设: 74

3.2.2  锚注支护前围岩弹性区、塑性区、破碎区分布 75

3.2.2.2  应变软化区的应力和位移 76

3.2.2.3  残余变形区的应力和位移 78

3.2.2.4  应变软化区和残余变形区的半径 79

3.2.3  锚注体弹性区、塑性区和残余变形区分布 80

3.2.3.1  锚注体弹性区的应力和位移 80

3.2.3.2  锚注体应变软化区的应力和位移 81

3.2.3.3  锚注体残余变形区的应力和位移 83

3.2.3.4  锚注体应变软化区和残余变形区的半径 84

3.3  软岩巷道锚注支护参数分析 84

3.3.1  锚注支护前围岩应力区的应力、位移、范围与初支护力的关系 84

3.3.2   锚注体应力范围与锚注参数的关系。 85

3.3.3  锚注体的变形状态 86

3.4  锚注支护结构设计方法和步骤 87

3.6  本章小结 87

4  主要结论 88

参考文献 91

英文原文 93

中文译文 98

致  谢 103

温馨提示:

1、题目前面的备注【字母数字编号】为本站整理分类的编号,与课题内容无关,请选题时忽视;

2、若题目上备注三维,则表示文件里包含三维源文件,由于三维组成零件数量较多,为保证预览截图的简洁性,本站将三维文件夹进行了打包。三维及CAD预览截图,均为本站电脑打开软件进行截图的,保证能够打开,下载原件超高清,下载后解压即可;

3、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图纸软件为AutoCAD,PROE,UG,SolidWorks,CATIA等;

4、本站所有图文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参考,不作为任何商用或其他用途;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不包修改,不支持退换,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