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包括:
设计说明书1份,共146页,约80000字左右
CAD版本图纸,共5张
摘 要
一般部分针对淮南顾桥矿井进行了井型为2.4 Mt/a的新井设计。顾桥矿井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境内,井田走向长约7.5 km,倾向长约3.5km,面积约27.1km2。主采煤层为13-1和11-2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4.8 m和2.48 m,平均倾角都为6°。井田工业储量为318.01 Mt,可采储量188.72 Mt,矿井服务年限为60.5 a。矿井正常涌水量为420 m3/h,最大涌水量为520 m3/h;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3.215 m3/t,属高瓦斯矿井。
根据井田地质条件,设计采用立井单水平开拓方式,采区带区式布置方式,共划分为8个带区,2个采区,水平标高-780 m。轨道大巷、胶带机大巷和回风大巷皆为岩石大巷,布置在13-1煤层底板岩层中。考虑到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故前期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方式,后期采用混合式通风方式,并在开采前预掘底板瓦斯抽排巷进行瓦斯提前卸压抽放。
针对一带区进行了准备方式设计。共划分7个分带工作面,并进行了运煤、通风、运料、排矸、供电系统设计。带区服务年限7.9年。
对130101工作面进行了采煤工艺设计。该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为4.8m,平均倾角6°,直接顶为粘土砂岩,老顶为细砂岩。工作面采用长壁综采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采用双滚筒采煤机割煤,往返一次割两刀。采用“三八制”工作制度,截深0.8 m,每天六个循环,循环进尺4.8 m,月推进度144 m。
大巷采用胶带输送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蓄电池式电机车牵引固定箱式矿车。主井采用两套带平衡锤的16 t箕斗提煤,副井采用一对1.5 t矿车双层四车宽罐笼运料和升降人员。
专题部分题目是《预紧力矩与托锚力相互关系》,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做物理模拟实验以及结合现场应用分析,认为预紧力矩为300 N?m时为最佳。
翻译部分题目为《Optimization model of Coal Mine roadway layout system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通过引入D-S证据理论,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优化煤矿巷道布置系统的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阐述了其应用过程。
关键词:顾桥矿;立井单水平;带区布置;综采大采高;中央边界式;托锚力;预紧力矩
目 录
一般部分
1 井田概述及地质特征 3
1.1井田概述 3
1.1.1井田地理位置及范围 3
1.1.2矿区气候与气象 3
1.1.3地形与河流 3
1.1.4地震 3
1.1.5外部建设条件 3
1.2井田地质特征 3
1.2.1地层 3
1.2.2构造 3
1.2.3煤系及煤层 3
1.2.4水文地质 3
1.2.6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3
1.3 煤层特征 3
1.3.1煤层埋藏条件 3
1.3.2可采煤层及其围岩特征 3
1.3.3煤的特征 3
2 井田境界与储量 3
2.1井田境 界 3
2.1.1井田境界划分的原则 3
2.1.2 开采界限 3
2.1.3井田尺寸 3
2.2矿井工业储量 3
2.2.1地质资源储量 3
2.2.2工业资源/储量 3
2. 3矿井可采储量 3
2. 3.1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3
2. 3.2矿井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3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
3.1矿井工作制度 3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
3.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依据 3
3.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3
3.2.3矿井服务年限 3
3.2.4 井型校核 3
4 井田开拓 3
4.1矿井开拓的基本问题 3
4.1.1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确定 3
4.1.2阶段划分和开采水平设置 3
4.1.3阶段和开采水平参数 3
4.1.4工业广场位置、形状及面积确定 3
4.1.5主要开拓巷道 3
4.1.6开拓延伸方案 3
4.1.7确定开拓方案 3
4.2 矿井基本巷道 3
4.2.1井筒 3
4.2.2井底车场及硐室 3
4.2.3主要开拓巷道 3
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3
5.1煤层地质特征 3
5.1.1带区位置 3
5.1.2带区煤层特征 3
5.1.3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特征 3
5.1.4水文地质 3
5.1.5地质构造 3
5.1.6瓦斯 3
5.1.7地温 3
5.1.8地表情况 3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
5.2.1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
5.2.2带区巷道布置 3
5.2.3带区生产系统 3
5.2.4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3
5.2.5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3
5.3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3
6 采煤方法 3
6.1 采煤工艺方式 3
6.1.1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3
6.1.2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3
6.1.3回采工作面参数 3
6.1.4综采工作面的设备选型及配套 3
6.1.5回采工艺 3
6.1.6回采工作面支护方式 3
6.1.7工作面端头支护和超前支护 3
6.1.8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3
6.1.9循环图表、劳动组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
6.2回采巷道布置 3
6.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3
6.2.2回采巷道参数 3
7 井下运输 3
7.1概述 3
7.1.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 3
7.1.2煤层及煤质 3
7.1.3运输距离和运输设计 3
7.1.4矿井运输系统 3
7.2带区运输设备选择 3
7.2.1设备选型原则: 3
7.2.2带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3
7.3大巷运输设备选 3
7.3.1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3
7.3.2轨道大巷设备选择 3
8 矿井提升 3
8.1矿井提升概述 3
8.2主副井提升 3
8.2.1主井提升 3
8.2.2副井提升设备选型 3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3
9.1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3
9.1.1矿井基本概况 3
9.1.2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3
9.1.3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3
9.1.4矿井通风方法的选择 3
9.1.5带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3
9.1.6带区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 3
9.1.7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采煤方案的确定 3
9.2带区及矿井所需风量 3
9.2.1回采工作面风量计算 3
9.2.2掘进工作面风量计算 3
9.2.3硐室需风量 3
9.2.4其它巷道风量计算 3
9.2.5矿井总风量计算 3
9.2.6风量分配 3
9.2.7 通风构筑物 3
9.3全矿通风阻力计算 3
9.3.1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 3
9.3.2确定矿井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 3
9.3.3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3
9.3.4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3
9.3.5矿井通风总阻力 3
9.3.6矿井总风阻及总等积孔 3
9.4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3
9.4.1通风机选择的基本原则 3
9.4.2通风机风压的确定 3
9.4.3电动机选型 3
9.4.4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要求 3
9.4.5对反风、风硐的要求 3
9.5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3
9.5.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3
9.5.2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3
9.5.3防水措施 3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3
参考文献 3
专题部分
预紧力矩与托锚力的相互作用关系 3
1托锚力的作用原理及其的影响因素 3
1.1锚固力概述 3
1.2托锚力的作用机理 3
1.3托锚力的影响因素 3
2预紧力的作用机理 3
2.1预紧力锚固技术的重要性 3
2.2锚杆预紧力作用的理论分析 3
2.3锚杆预紧力对提高围岩抗拉能力的作用机理 3
2.4提高锚杆预紧力的技术措施 3
3预紧力矩与托锚力关系的物理模拟实验及结论 3
3.1实验模型的建立 3
3.1.1实验装置及其作用 3
3.1.2实验方法和步骤 3
3.2物理模拟实验得到的数据 3
3.3实验数据的处理 3
3.3.1预紧力矩与轴力(粘锚力)相互关系的实验分析 3
3.3. 2预紧力矩与锚杆弯矩(刚度)关系的实验分析 3
3.3. 3预紧力矩与托锚力关系的实验分析 3
4 高预紧力锚杆的工程应用 3
4.1巷道基本概况及支护方式 3
4.2矿压观测 3
4.3支护效果分析 3
5 结论 3
参考文献 3
翻译部分
英文原文 3
Optimization model of Coal Mine roadway layout system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3
I INTRODUCTION 3
ⅡTHE ESTABLISHMEN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PTIMIZATION OF COAL MINE ROADWAY LAYOUT SYSTEM 3
III.EVIDENCE THEORY AND EVIDENCE SYNTHESIS METHODS 3
IV OPTIMIZATION MODEL OF COAL MINE ROADWAY LAYOUT SYSTEM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3
V.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COAL MINE COAL MINE ROADWAY LAYOUT SYSTEM 3
VI. CONCLUSIONS 3
REFERENCES 3
中文译文 3
优化巷道布置系统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其应用 3
1简介 3
2影响煤矿矿井巷道布置系统的优化因素的建立 3
3依据理论与依据合成方法 3
4基于依据理论的煤矿巷道布置系统的优化模型 3
5 煤矿巷道布置优化系统的实证分析 3
6结论 3
参考文献 3
致 谢 3
温馨提示:
1、题目前面的备注【字母数字编号】为本站整理分类的编号,与课题内容无关,请选题时忽视;
2、若题目上备注三维,则表示文件里包含三维源文件,由于三维组成零件数量较多,为保证预览截图的简洁性,本站将三维文件夹进行了打包。三维及CAD预览截图,均为本站电脑打开软件进行截图的,保证能够打开,下载原件超高清,下载后解压即可;
3、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图纸软件为AutoCAD,PROE,UG,SolidWorks,CATIA等;
4、本站所有图文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参考,不作为任何商用或其他用途;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不包修改,不支持退换,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