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包括:
Word版说明书1份,共139页,约73000字
CAD版本图纸,共5张
摘 要
本毕业设计分为三部分:
一般部分针对庞庄煤矿张小楼井进行了井型为2.4Mt/a的新井设计。张小楼矿井位于江苏徐州市境内,井田走向长约
4.8km,倾向长约3.53km,面积约16.94km2。主采煤层为7号和9号煤层,上部煤层平均倾角25°,下部煤层平均倾角4°
。7号煤层平均厚度10m,9号煤层平均厚度3m。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40m3/h,最大涌水量为160m3/h;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
为6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1.32m3/t,属低瓦斯矿井。
张小楼井田工业储量为303.42Mt,可采储量220.73Mt,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2.4Mt/a,矿井服务年限为65.7a。
根据井田地质条件,设计采用双立井加暗斜井延伸两水平开拓方式,第一水平标高-600m,采用上下山开采,下上采到-
900m,第二水平标高为-1130m,-1100m标高以上采用上山开采,此标高以下采用带区开采。井田共划分为六个采区,两
个带区,轨道大巷和胶带机大巷皆为岩石大巷,布置在9号煤层底板岩层中。考虑到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矿井通风方式
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
针对北一采区采用了采区准备方式,共划分5个工作面,并进行了运煤、通风、运料、排矸、供电系统设计。
针对7101工作面进行了采煤工艺设计。该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为10.0m,平均倾角25°,直接顶为砂页岩,老顶为砂岩。
工作面采用综放。采用双滚筒采煤机割煤,往返一次割两刀。采用“三八制”工作制度,截深0.8m,每天四个循环,循
环进尺3.2m,月推进度96m。
大巷采用胶带输送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蓄电池式电机车牵引固定箱式矿车。主井采用两对12t长形箕斗提煤,副井采用
一对1.5t矿车双层四车加宽罐笼运料和升降人员。
专题部分题目为《张小楼微震规律分析研究》,以张小楼95206工作面和下山区域为背景,进行了详实的微震监测和数据
收集与处理,得出了张小楼微震活动规律,对矿井生产实践和防治矿井冲击地压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翻译部分题目为《WAVEFORM EFFECT ON PRE-AND POST-FATIGUE PROPERTIES OF SANDSTONE》,主要介绍了不同的波形对砂岩疲劳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张小楼矿井;双立井;采区布置;综放;中央并列式;微震分析;波形;岩石疲劳
目 录
一般部分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
1.1矿区概述1
1.1.1矿区地理位置1
1.1.2矿区经济状况及矿区电力供应1
1.1.3矿区气候条件2
1.1.4矿区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2
1.1.5地震2
1.2井田地质特征2
1.2.1井田的地形,井田的勘探程度2
1.2.2井田地质构造、最主要的地质变动5
1.2.3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6
1.3煤层特征6
1.3.1煤层赋存情况6
1.3.2煤层的围岩性质7
1.3.3煤的特征7
2 井田境界和储量11
2.1井田境界11
2.1.1井田范围11
2.1.2开采界限11
2.1.3井田尺寸11
2.2井田工业储量11
2.2.1井田地质勘探11
2.2.2矿井地质储量11
2.2.4矿井设计储量13
2.2.5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3
2.2.6工业广场煤柱14
3 矿井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工作制度16
3.1矿井工作制度16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6
3.2.1确定依据16
3.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矿井服务年限16
3.2.3井型校核17
4 井田开拓18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18
4.1.1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18
4.1.2工业场地的位置19
4.1.3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区划分19
4.1.4主要开拓巷道20
4.1.5方案比较20
4.2矿井基本巷道30
4.2.1井筒30
4.2.2井底车场及硐室35
4.2.3主要开拓巷道37
4.2.4巷道支护38
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42
5.1煤层地质特征42
5.1.1采区位置42
5.1.2采区煤层特征42
5.1.3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42
5.1.4水文地质42
5.1.5地质构造42
5.1.6地表情况43
5.2采(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43
5.2.1 采(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43
5.2.2采区位置及范围43
5.2.3采煤方法及工作面长度的确定43
5.2.4确定采区各种巷道的尺寸、支护方式及通风方式43
5.2.5煤柱尺寸的确定43
5.2.6采区巷道的联络方式44
5.2.7采区接替顺序44
5.2.8采区生产系统44
5.2.9采、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45
5.2.10采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45
5.3采区车场选型设计47
5.3.1确定采区车场形式47
5.3.2采区主要硐室布置48
6 采煤方法50
6.1采煤工艺方式50
6.1.1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50
6.1.2确定采煤工艺方式50
6.1.3回采工作面参数51
6.1.4回采工艺及工作面设备选型51
6.1.5采煤工作面支护方式56
6.1.6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57
6.1.7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58
6.1.8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59
6.2回采巷道布置62
6.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62
6.2.2回采巷道参数62
7 井下运输65
7.1概述65
7.1.1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与数据65
7.1.2运输距离和货载量65
7.1.3井下运输系统65
7.2采区运输设备选型67
7.2.1设备选型原则67
7.2.2采区运输设备的选型及能力验算67
7.3大巷运输设备选型69
7.3.1运煤设备69
7.3.2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70
8 矿井提升72
8.1矿井提升概述72
8.2主副井提升72
8.2.1主井提升72
8.2.2副井提升74
9 矿井通风及安全77
9.1矿井通风系统选择77
9.1.1矿井概述77
9.1.2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77
9.1.3矿井通风方式的确定77
9.1.4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选择78
9.1.5采区通风系统的要求79
9.1.6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79
9.1.7回采工作面进回风巷道的布置80
9.2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81
9.2.1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81
9.2.2备用面需风量的计算82
9.2.3掘进工作面需风量82
9.2.4硐室需风量83
9.2.5其它巷道所需风量84
9.2.6矿井总风量84
9.2.7风量分配84
9.3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85
9.3.1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85
9.3.2确定矿井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85
9.3.3矿井最大阻力路线86
9.3.4矿井通风阻力计算88
9.3.5矿井通风总阻力90
9.4选择矿井通风设备91
9.4.1选择主要通风机91
9.4.2电动机选型94
9.4.3主要通风机附属装置95
9.5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95
9.5.1瓦斯管理措施95
9.5.2预防煤尘灾害的措施96
9.5.3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97
9.5.4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97
10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98
参考文献100
专题部分
张小楼微震规律分析研究101
1引言101
1.1微震简介101
1.1.1微震概念及危害101
1.1.2影响矿井微震的主要因素及矿井微震的显现特征102
1.1.3微震与冲击地压的关系102
1.1.4国内外微震及冲击矿压概况103
1.2微震检测系统103
1.2.1系统结构104
1.2.2 微震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104
1.2.3 微震SOS系统震源定位方法104
1.2.4 微震监测信号时频分析105
2 张小楼概况106
2.1矿井概况106
2.2 冲击矿压显现107
2.3“破裂 -冲击地压”关系评价原理108
3微震规律综述109
3.1 95206工作面附近及下山区域微震频次统计分析109
3.2 95206工作面附近及下山区域微震时序分析111
3.3 矿震空间演化规律118
4 工作面及下山附近危险性分析120
4.1褶曲影响120
4.2 断层影响121
4.2.1 断层围岩聚能诱冲分析121
4.2.2 过断层群前期微震活动分析122
4.2.3 解危后微震活动变化规律123
5 结论124
参考文献125
翻译部分
波形对砂岩疲劳特性的前后影响126
1 引言126
2岩石样品和测试装备126
3岩石性质的评价128
4实验结果和讨论130
4.1 岩石疲劳强度130
4.2 岩石的变性特征131
4.3岩石能量反应132
5总结133
致 谢134
温馨提示:
1、题目前面的备注【字母数字编号】为本站整理分类的编号,与课题内容无关,请选题时忽视;
2、若题目上备注三维,则表示文件里包含三维源文件,由于三维组成零件数量较多,为保证预览截图的简洁性,本站将三维文件夹进行了打包。三维及CAD预览截图,均为本站电脑打开软件进行截图的,保证能够打开,下载原件超高清,下载后解压即可;
3、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图纸软件为AutoCAD,PROE,UG,SolidWorks,CATIA等;
4、本站所有图文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参考,不作为任何商用或其他用途;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不包修改,不支持退换,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