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龙图网在线图文分享平台-CAD图纸,设计说明书,工业设计3D模型,三维软件下载!   客服QQ:2363701252
热搜:

工艺夹具 模具设计 数控编程 土木工程 3D模型

A931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新庄煤矿1.5Mta新井设计 下载积分:50 资料编号: A931

1.打开支付宝或者微信扫描二维码。
2.填写金额:50 
3.添加备注,填写资料编号:
资料编号: A931
4.支付成功后,请发资料编号到邮箱:jxsj168@qq.com
会有专人在15分钟内把资料发到您邮箱
备注:如果付款忘记填写资料编号,则发邮件时附带您的交易明细截图即可。
请耐心等待,如超过30分钟还没收到,请联系客服QQ:2363701252
点击分享:

作品描述

作品包括:

Word版说明书1份,共135页,约73000字

CAD版本图纸,共5张


摘  要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为新庄矿二号煤150万t新井设计,共分10章: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新庄矿位于豫、皖两省交接的永城市东部,行政区划分苗桥、茴村两乡管辖,上级主管部门为河南省神火集团,井田东部及北部以人为边界与安徽皖北矿务局刘桥二矿分界,西以王庄断层(F21)与葛店煤矿扩大区毗邻,南至煤层露头线。矿井范围由11个边界拐点连线圈定,其边界拐点坐标见表1.1。南北长约7.5Km东西宽约3Km,面积约22.5Km2。井田内主采煤层一层,即二2煤层,平均倾角8°,煤层平均厚4.2 m。矿井最大涌水量为300m³/h。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煤层无爆炸危险性,并且煤层无自然发火倾向。新庄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Mt/a,服务年限为50a。矿井工作制度为“四六制”。矿井的采煤方法主要为倾斜长壁大采高一次采全厚综合机械化开采。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两水平开拓。

矿井布置一个工作面生产,一个工作面备用,年生产能力为1.5Mt/a。工作面长度为250m。运输大巷采用胶带运输机运煤,大巷辅助运输采用矿车运输。矿井通风方式为混合式通风,初期采用中央并列式,后期采用混合式通风。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 d,每天净提升时间16 h。矿井工作制度为:实行“四六”制。

专题部分题目是锚杆支护巷道顶板离层临界值的分析。

翻译部分是一篇关于在掘进工程中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英文原文题目为:Outburst control technology for rapid excavation in severe outburst coal

关键词:新井设计; 立井; 综采; 中央并列式;


目录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1.1 矿区概述 1

1.1.1位置及范围 1

1.1.2交通 1

1.1.3自然地理和经济概况 1

1.2 井田地质特征 2

1.2.1地层 2

1.2.2构造 4

1.2.3煤层 6

1.2.4煤质 8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0

2.1  井田境界 10

2.2  矿井工业储量 10

2.3  矿井可采储量 11

2.4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12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

3.1矿井工作制度 14

3.2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4

3.3矿井服务年限 15

4 井田开拓 16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6

4.1.1井筒形式、数目及位置 16

4.1.2工业广场的位置、形状和面积 19

4.1.3确定开采水平的数目、位置和标高 19

4.2 矿井基本巷道 27

4.2.1井筒 27

4.2.2井底车场及硐室 31

4.2.3主要开拓巷道 33

5 准备方式 37

5.1煤层地质特征 37

5.1.1带区位置 37

5.1.2带区煤层特征 37

5.1.3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37

5.1.4水文地质 37

5.1.5地质构造 37

5.1.6地表情况 38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8

5.2.1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8

5.2.2带区巷道布置 39

5.2.3带区生产系统 39

5.2.4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40

5.2.5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41

5.3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42

6 采煤方法 44

6.1 采煤工艺方式 44

6.1.1 采煤方法的选择 44

6.1.2 回采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4

6.1.3 工作面的推进方向和推进度 44

6.1.4 综采工作面的设备选型及配套 45

6.1.5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51

6.1.6 工作面端头支护和超前支护 52

6.1.7循环图表、劳动组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3

6.1.8 综合机械化采煤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57

6.2回采巷道布置 58

6.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58

6.2.2回采巷道参数 58

7 井下运输 59

7.1概述 59

7.1.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 59

7.1.2煤层及煤质 59

7.1.3运输距离和辅助运输设计 59

7.1.4矿井运输系统 59

7.2带区运输设备选择 60

7.2.1设备选型原则: 60

7.2.2带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60

7.3大巷运输设备选 62

7.3.1主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62

7.3.2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62

7.3.3运输设备能力验算 64

8 矿井提升 65

8.1矿井提升概述 65

8.2主副井提升 65

8.2.1主井提升 65

8.2.2副井提升设备选型 66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69

9.1矿井地质、开拓、开采概况 69

9.1.1矿井地质概况 69

9.1.2开拓方式 69

9.1.3开采方法 69

9.1.4变电所、充电硐室、火药库` 70

9.1.5工作制、人数 70

9.2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0

9.2.1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70

9.2.2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70

9.2.3矿井通风方法的选择 71

9.2.4带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72

9.2.5带区通风方式的确定 72

9.3矿井风量计算 73

9.3.1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采煤方案的确定 73

9.3.2各用风地点的用风量和矿井总用风量 73

9.3.3风量分配 78

9.4矿井阻力计算 79

9.4.1计算原则 79

9.4.2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79

9.4.3计算矿井摩擦阻力和总阻力: 80

9.4.4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 82

9.5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84

9.5.1选择主要通风机 84

9.5.2电动机选型 87

9.6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87

9.6.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87

9.6.2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88

9.6.3防水措施 88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89

深部巷道锚杆支护技术 90

1 引言 90

2 开采深度与巷道围岩的变形关系 90

2.1中国的研究 90

2.2德国的研究 91

2.3前苏联的研究 91

3 深井巷道锚杆支护的关键理论与技术 92

3.1深井巷道锚杆支护理论基础 92

3.2深部巷道锚杆支护作用机理 94

3.2.1锚杆锚固力 94

3.2.2径向锚固力的作用机理 95

3.2.3切向锚固力的作用机理 96

3.3深部巷道锚杆支护技术 98

3.3.1采用大直径、高强度、大延伸量锚杆 98

3.3.2增大锚杆预紧力 99

3.3.3提高锚杆锚固力 99

3.3.4改善锚索性能 100

3.3.5加固帮、角关键部位 101

3.3.6完善锚杆支护监测系统 101

4 工程实例 102

4.1巷道地质及生产条件 102

4.2地应力测量 102

4.3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102

4.4巷道支护设计 102

4.4.1顶板全长树脂锚固高强度锚杆 102

4.4.2两帮小孔径加长树脂锚固可伸长增强锚杆 103

4.4.3底角加强锚杆 104

4.5支护质量监测 104

4.5.1测站布置 104

4.5.2顶板岩层离层值 107

4.5.3顶板锚杆受力状况 108

4.6支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109

4.6.1支护效果 109

4.6.2经济效益分析 109

5 结论 110

英文原文 112

EFFECT OF STRAIN RAT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ALT ROCK 112

1. INTRODUCTION 112

2. SAMPLING AND METHODOLOGY 112

2.2. TEST AND EQUIPMENT 113

2.3. METHODOLOGY 113

3. EXPERIMENTAL RESULTS 114

3.1.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NGTH AND STRAIN RATE 114

3.2.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ORMATION/FAILURE AND STRAIN RATE 116

3.3. VOLUME DILATION STRESS DURING COMPRESSION 117

4. ‘‘STRESS FLUCTUATION’’ PHENOMENON UNDER LOW STRAIN RATE 117

5. DISCUSSION 118

6. CONCLUSIONS 119

ACKNOWLEDGEMENTS 119

REFERENCES 119

中文翻译 122

1 概论 122

2 采样和方法 122

2.1 采样 122

2.2 测试和装置 123

2.3 研究方法 123

3 实验结果 123

3.1 压力和应变率的关系 124

3.2 变形与应变率的关系 125

3.3 压缩过程中体积膨胀的压力 126

4 低应变速率下的“压力波动”现象 126

5讨论 127

6 总结 127

致  谢 130

温馨提示:

1、题目前面的备注【字母数字编号】为本站整理分类的编号,与课题内容无关,请选题时忽视;

2、若题目上备注三维,则表示文件里包含三维源文件,由于三维组成零件数量较多,为保证预览截图的简洁性,本站将三维文件夹进行了打包。三维及CAD预览截图,均为本站电脑打开软件进行截图的,保证能够打开,下载原件超高清,下载后解压即可;

3、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图纸软件为AutoCAD,PROE,UG,SolidWorks,CATIA等;

4、本站所有图文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参考,不作为任何商用或其他用途;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不包修改,不支持退换,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