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包括:
Word版说明书1份,共140页,约80000字
CAD版本图纸,共5张
目录
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
1.1井田概况 1
1.1.1交通位置 1
1.1.2气候条件及地震 1
1.2 井田地质特征 2
1.2.1井田地质构造 2
1.2.2 地层 3
综合柱状图 5
1.2.3含煤地层 6
1.2.4水文地质特征 7
1.3.1 煤层 8
4.0~13.6 8
1.3.8地压和地温 13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3
2.1 井田境界 13
2.1.1井田范围 13
2.2 矿井的工业储量 14
2.2.1储量计算基础 14
2.2.2井田勘探类型 14
2.2.3工业储量计算 14
2.3矿井可采储 16
2.3.1工业广场保护煤柱 17
2.3.2断层及边界保护煤柱 18
2.3.3可采储量计算 19
因此:Zk=(Zg-P)×C 19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0
3.1 矿井工作制度 20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0
3.2.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依据 20
3.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 20
3.2.3矿井服务年限 21
3.2.4井型校核 22
4.井田开拓 24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4
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24
4.1.2工业场地的位置 27
4.1.3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盘区划分 28
4.1.4主要开拓巷道 28
4.1.5开拓方案比较 29
4.2矿井基本巷道 34
4.2.1井筒 34
4.2.2井底车场及硐室 37
4.2.3主要开拓巷道 39
5 准备方式——盘区巷道布置 42
5.1煤层地质特征 42
5.1.1首采盘区位置 42
5.1.2盘区煤层特征 42
5.1.3煤层围岩情况 42
5.1.4水文地质 42
5.1.5地质构造 43
5.1.6地表情况 43
5.2盘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43
5.2.1盘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43
5.2.2盘区巷道布置 44
5.2.3盘区生产系统 44
5.2.4盘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45
5.2.5盘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45
5.3盘区车场选型设计 46
6 采煤方法 47
6.1 采煤工艺方式 47
6.1.1盘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47
6.1.2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47
6.1.3回采工作面参数及设备选型 48
6.1.4回采工作面破煤、落煤、装煤方式 48
6.1.5回采工作面支护方式 50
6.1.6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 52
6.1.8采煤工艺 55
6.1.9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57
6.1.10采煤工作面吨煤成本 59
6.2 回采巷道布置 61
6.2.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61
6.2.2 回采巷道参数 61
7 井下运输 63
7.1概述 63
7.1.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 63
7.1.2煤层及煤质 63
7.1.3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63
7.1.4矿井运输系统 64
7.2 盘区运输设备选择 65
7.2.1 设备选型原则: 65
7.2.2 盘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65
7.3 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67
7.3.1运输方式选择 67
7.3.2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68
7.3.3运输设备能力验算 68
8 矿井提升 69
8.1矿井提升概述 69
8.2主副井提升 69
8.2.1主立井提升设备选型 69
8.2.2副立井提升设备选型 70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72
9.1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72
9.1.1矿井概况 72
9.1.2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72
9.1.3矿井通风方式的确定 72
9.1.4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选择 74
9.1.5盘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74
9.1.6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 75
9.1.7回采工作面进回风巷道的布置 75
9.2盘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76
9.2.1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 76
9.2.2备用面需风量的计算 78
9.2.3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78
9.2.4硐室需风量 79
9.2.5其他巷道所需风量 79
9.2.6矿井总风量计算 79
9.2.7风量分配 80
9.3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 81
9.3.1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 81
9.3.2确定矿井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 81
9.3.3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81
9.3.4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84
9.3.5矿井通风总阻力 86
9.3.6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 86
9.4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87
9.4.1选择主要通风机 87
9.4.2电动机选型 88
9.5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90
9.5.1瓦斯管理措施 90
9.5.2煤尘的防治 90
9.5.3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90
9.5.4防水措施 91
9.5.5防冒顶措施 91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95
参考文献 97
坚硬顶板的灾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98
1 绪论 98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98
1.2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存在的不足 98
1.3主要内容 99
1.4方法和技术路线 100
2 坚硬顶板分类及其采场矿压显现规律 100
2.1坚硬顶板分类 100
2.1.1国外坚硬顶板分类简述 100
2.1.2我国缓斜工作面的顶板分类 101
2.2坚硬顶板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特征 103
2.2.1周期性的破断来压步距大、动载系数高 103
2.2.2支架载荷高,且分布不均匀,合力点靠近后排支柱 103
2.2.3坚硬顶板来压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和步距差 104
3 坚硬顶板支架—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 104
3.1概述 104
3.2坚硬顶板采场“支架一围岩”系统刚度分析 105
3.2.1坚硬顶板采场矿压力学模型的建立 105
3.2.2支架受力分析 106
3.2.3“直接顶一支架一底板”支撑体系刚度对支架受力及其变形量的影响 106
3.2.4系统的刚度及其简化 106
3.3 “支架一围岩”动态关系 107
4 普采面坚硬顶板采场的合理支护方式 107
4.1坚硬直接顶运动特点与控制要求 107
4.2坚硬顶板受力分析 108
4.3无特殊支护与有特殊支护的比较 108
4.3.1模型的建立 109
支护阻力。无特殊支护和液压切顶墩柱支护的主要区别在于切顶墩柱支护条件下切顶墩柱的初撑力大,工作阻力大,切顶排的支护强度高。 109
4.3.2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109
4.3.3现场实测分析 109
4.3.4小结 110
4.4坚硬直接顶板切顶支护强度分析 111
4.4.1支护强度分析 111
4.4.2小结 112
4.5结论 113
5 普采面坚硬顶板强制放顶的合理方式与参数 113
5.1坚硬顶板大面积来压的防治措施 113
5.1.1高压注水的机理及方式 114
5.1.2强制放顶的机理和方式 114
5.2不同放顶方式的特性 114
5.2.1强制放顶力学模型的建立 114
5.2.2不同放顶方式的力学分析 115
5.3坚硬顶板强制放顶的合理方式 119
5.3.1初次来压阶段 119
5.3.2周期来压阶段 120
5.4小结 121
6 主要结论 122
参考文献 123
英文原文 126
中文译文 131
参考文献: 135
致 谢 136
温馨提示:
1、题目前面的备注【字母数字编号】为本站整理分类的编号,与课题内容无关,请选题时忽视;
2、若题目上备注三维,则表示文件里包含三维源文件,由于三维组成零件数量较多,为保证预览截图的简洁性,本站将三维文件夹进行了打包。三维及CAD预览截图,均为本站电脑打开软件进行截图的,保证能够打开,下载原件超高清,下载后解压即可;
3、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图纸软件为AutoCAD,PROE,UG,SolidWorks,CATIA等;
4、本站所有图文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参考,不作为任何商用或其他用途;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不包修改,不支持退换,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