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包括:
说明书一份,共149页,约63000字
CAD版本图纸,共5张
摘 要
本设计是高阳矿400万吨新井通风设计。全篇共分十一章:主要有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开拓、采煤方法及带区巷道布置、矿井通风和矿井安全技术部分。
井田西南与新阳井田毗邻;井田西部与羊寨勘探区为邻,即以南马庄正断层为界;东与白壁关井田(目前已规划为新阳煤矿白壁关区)相邻,即以偏店逆断层为界;北至丈八煤层露头;南到兑镇介西铁路北。南北长约为6.097km,东西宽约5.953km,总面积为36.12km2。由于高阳矿井田范围大,煤炭储量丰富,地质构造较复杂,煤层生产能力大,开采技术条件好,应建设大型矿井,初步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为400万t/年。
矿井用电采用双回路供电系统,一回引自矿务局自备电厂后庄变电站的内部电网,电压110KV,输电距离2KM;一回引自华北电网兑镇变电站,电压110KV,输电距离2KM。综上所述,本矿外部建设条件较优越,硬件可靠,对矿井的建设较为有利。
新阳区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流向由西往东,平时少水或无水,均属季节性河流。新阳河发源于西部吕梁山,流经井田中部,至善吉村与兑镇河汇合后流入孝河,长34km,出山后河谷宽度为200m~500m。矿井建有自备水源地,取奥陶系灰岩岩溶地下水,水质经化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能解决矿区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也为矿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水源保证。
目 录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6
1.1、 矿区概述 6
1.1.1、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6
1.1.2、地形、地貌 7
1.1.3、电源 8
1.1.4、水系 8
1.1.5、气象 8
1.1.6、地震 9
1.1.7、本区经济状况 9
1.2、 井田地质特征 9
1.2.1、区域地质 9
1.2.2、环境地质 9
1.2.3、地层 10
1.2.4、岩浆岩 14
1.2.5、水文地质 14
1.2.6、褶皱与断层 21
1.3、 煤层与煤质 23
1.3.1、煤层 23
1.3.2、各煤层的顶底板及岩性特征 25
1.3.3、煤质 26
1.3.4、瓦斯 33
1.3.5、煤尘及煤层自燃 33
1.3.6、地温地压与冲击矿压 33
1.3.7、其它有益矿产 33
2.井田境界和储量 37
2.1、井田境界 37
2.1.1、井田范围 37
2.1.2、开采界限 37
2.1.3、井田尺寸 37
2.2、矿井工业储量 38
2.2.1、储量计算基础 38
2.2.2、井田地质勘探 39
2.2.3、储量等级的圈定及原则 39
2.2.4、储量计算方法 40
2.2.5、地质资源储量Z 40
2.2.6、工业资源储量Zg 42
2.3、矿井可采储量 42
2.3.1、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42
2.3.2、矿井永久保护煤柱面积损失 43
2.3.3、矿井可采储量 44
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5
3.1、矿井工作制度 45
3.1.1、矿井每昼夜净提升小时数的确定 45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5
3.2.1、确定依据 45
3.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45
3.2.3、矿井服务年限 46
3.2.4、井型校核 46
4.井田开拓 47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47
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 48
4.1.2、工业场地的位置 49
4.1.3、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盘区划分 49
4.1.4、主要开拓巷道 50
4.1.5、方案比较 50
5、准备方式——盘区巷道布置 67
5.1、煤层地质特征 67
5.1.1、盘区位置 67
5.1.2、盘区煤层特征 67
5.1.3、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67
5.1.4、水文地质 68
5.1.5、地质构造 68
5.2、盘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68
5.2.1、盘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68
5.2.2、盘区巷道布置 69
5.2.3、盘区生产系统 70
5.2.4、盘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72
5.2.5、支护方式 72
5.2.6、盘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72
5.3、盘区车场选型设计 74
6.采煤方法 76
6.1、采煤工艺方式 76
6.1.1、盘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76
6.1.2、确定回采工作面长度 76
6.1.3、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78
6.1.4、工作面推进长度和推进方向确定 79
6.1.5、回采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的确定 79
6.1.6、采煤机的工作方式 80
6.1.7、回采工艺 81
6.1.8、确定回采工作面运煤方式 82
6.1.9、合理采放、放顶步距、放煤方式的确定比 91
6.1.10、劳动组织和循环作业图表 91
6.1.11、工作面单产吨煤成本的计算 94
6.1.12、综合机械化采煤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96
6.2、回采巷道布置 97
6.2.1、确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 97
6.2.2、确定回采巷道断面及其具体施工技术要求 97
7.井下运输 98
7.1、概述 98
7.1.1、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 98
7.1.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 98
7.1.3、矿井运输系统 99
7.2、盘区运输设备选择 100
7.2.1、设备选型原则: 100
7.2.2、盘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101
7.2.3、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验算 102
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104
7.3.1、胶带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104
7.3.2、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105
7.3.3、运输设备能力验算 108
8.矿井提升 108
8.1、矿井提升概述 108
8.2、主副井提升 109
8.2.1、主井提升 109
8.2.2、副井提升设备选型 110
8.2.3、井上下人员运送 112
9.矿井通风及安全 113
9.1、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113
9.1.1、矿井概述 113
9.1.2、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114
9.1.3、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114
9.1.4、矿井主扇工作方式选择 116
9.2、盘区通风 116
9.2.1、工作面通风 117
9.2.2、通风构筑物 117
9.2.3、矿井风量计算 118
9.3、掘进通风 120
9.3.1、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120
9.4、硐室风量计算 121
9.4.1、井下火药库与机车检修、充电硐室 121
9.4.2、备用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121
9.4.3、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122
9.4.4、矿井总风量 122
9.4.5、风量分配和风速验算 123
9.5、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124
9.5.1、矿井最大阻力路线和通风网络图 125
9.5.2、矿井通风阻力计算方法 127
9.6、矿井通风机的选择 130
9.6.1、矿井的自然风压 130
9.6.2、初选通风机 131
9.6.3、电动机选型 132
9.7、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134
9.7.1、预防瓦斯事故 134
9.7.2、预防火灾事故 135
9.7.3、矿井防治措施 135
10.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36
10.1综放面顶板顶煤分类及研究 137
11.环境保护 138
11.1、环境保护的一般概念 138
11.2、开采区的最后处理 139
主要参考书目 141
MIN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142
致 谢 149
温馨提示:
1、题目前面的备注【字母数字编号】为本站整理分类的编号,与课题内容无关,请选题时忽视;
2、若题目上备注三维,则表示文件里包含三维源文件,由于三维组成零件数量较多,为保证预览截图的简洁性,本站将三维文件夹进行了打包。三维及CAD预览截图,均为本站电脑打开软件进行截图的,保证能够打开,下载原件超高清,下载后解压即可;
3、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图纸软件为AutoCAD,PROE,UG,SolidWorks,CATIA等;
4、本站所有图文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参考,不作为任何商用或其他用途;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不包修改,不支持退换,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